近日,深圳电能质量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率先实现全市变电站及重要敏感用电客户电能质量监测全覆盖,满足了不同层级用电客户电能质量差异化需求。
电能质量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其中,重要指标“电压暂降”更有电力系统“不死的癌症”之称,即便在电网平稳运行下,台风、雷电、外力破坏、用户设备故障等因素都可能产生瞬时的电压波动。深圳有300余家电能质量敏感设备占比超65%的重要敏感用电客户,大多分布于高新技术制造、人工智能、金融等行业,一旦电压突然降至额定电压的10%—90%,哪怕只持续10毫秒就恢复正常,也会影响生产经营。
为此,深圳供电局于近年完成全国的城市电网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将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逐步安装于全市310余座变电站,以及300余家重要敏感客户10千伏出线,累计安装总量达2300余台,实时监测所有变电站及重要敏感客户的电能质量状况。通过计量自动化智能电表等装置,该局还实现了全市用电客户电压质量监测全覆盖,监测点达350余万个。
针对电能质量问题,深圳供电局组建高端客户经理及电能质量客户工程师团队,主动为大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上门检测、诊断、治理方案等增值技术服务,并优化业扩环节电能质量问题预控流程,向客户提出电能质量防治建议,从源头防治电能质量问题。
据了解,深圳供电局一直保持适度超前的电能质量基础管理布局。2013年建设了的电能质量综合技术支持与服务平台;2015年研制了国内容量10千伏动态电能质量调节器,构建电网侧、客户侧电能质量治理“双示范”工程;2019年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建成国内“新型智慧城市高品质供电联合实验室”,并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具备向全国开展电能质量检测和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此外,该局持续做好企业相关线路运行维护、预试检修,优先开展企业供电线路防雷、防风改造,近年雷击故障下降70%以上。下一步,该局将进一步健全电能质量管理及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监测、提升服务、共同治理,以高品质供电服务“双区”建设,服务深圳建设国际营商环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在对一条“西电东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进行检修时,成功引入无人机起吊装备、激光清除空飘物、远程视频监控指挥装置等新技术、新装备进行辅助检修,大大提升了检修质效,有力保障了这条电力大动脉的稳定运行。
据悉,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近日启动对±800千伏复奉线重庆段检修工作。这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起自四川复龙换流站,止于上海奉贤换流站,是“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在重庆辖区内全长286公里。本次检修过程中,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共计出动施工作业人员1080人次,车辆144辆次,累计完成消缺189项,进一步提升了“西电东送”大动脉稳定运行的能力,为电网迎峰度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检修工作具有停电时间短、点多面广、管控难度大等特点。为此,检修作业中引入了无人机起吊装备、激光清除空飘物、远程视频监控指挥装置等新技术、新装备进行辅助检修,有效提高了监控水平,减低人员作业风险和作业时长,提升了检修工作质效。
3日,在重庆市武隆区车盘山检修现场,一架无人机带着近5公斤重的工具缓缓升空,克服风力摆动,准确将工具送到塔上人员手中。“有了无人机起吊后,大家再也不用带着几十斤重的工具,走几公里山路,爬几十米高的铁塔了。”操作人员说。
另据了解,为保障线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还为所有特高压铁塔装上了“天眼”——20倍变焦的全方位动态监测装置。平日里,这些“眼睛”能看清线路通道内机械施工、山火烟雾。检修作业时,这些“眼睛”又充当了现场监护人的“帮手”,实时监控着高空作业人员的并提供远程指挥决策,使得检修工作质效大幅提升。
“这里是省输电监控中心,请反馈1000千伏定台Ⅰ、Ⅱ线237号小号侧通道出现的情况。”2月20日,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输电监控中心值班员郑雄伟从无人机传回的实时视频中发现现场输电通道有高空异物隐患,立刻向巡检人员获取隐患信息并向前方观测哨发出预警指令,确保及时消除隐患。
2021年11月份,国网河北电力被选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首批省级输电集中监控中心试点单位,并依托河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省级输电监控中心建设。河北电科院迅速组建精干团队,同步推进场地基建、硬件配套、系统调试、人员培训等工作,历时25天完成了输电监控中心全部建设任务。
国网河北电力输电监控中心实现了巡检无人机、监控系统、移动终端的5G通信互联以及预警、指挥等数据的实时互通。该中心的巡检无人机搭载图像识别算法,可扫描辨识传报线路外力破坏、异物、树障、火情等10类隐患信息;运用云端算法归类汇总上千条线路的巡检参数,实现巡检到位率、装置接入和在线率、缺陷隐患消除率实时统计,并通过通报线路巡检过程、质量、数据质检等信息的方式,为工作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优化提升相关功能近40项。
截至目前,该监控中心已累计下发运行监控日报77份,抽检可视化预警89476条,开展路轮巡质检485条次,保障了河北南部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俱辉才 郑雄伟 齐锦涛)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中共国务院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一号文件,2月22日正式发布。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意见》指出,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全文如下:
中共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
(2022年1月4日)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党政同责,严格粮食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产业带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高质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二)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三)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开展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试点。
(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五)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从严惩治系统性腐败。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做好化肥等农资生产储备调运,促进保供稳价。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教育,反对食物浪费。
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利用水平。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七)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八)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九)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十一)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修复水毁灾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疏浚以及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确保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做好普查监测、入境检疫、国内防控,对已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一种一策”治理、有效灭除。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二)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
(十三)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工作。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
(十四)加大对乡村振兴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编制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做好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选派,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建立健全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十五)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拓展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域,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持续做好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作用。
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十六)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十七)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
(十八)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下沉供应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十九)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支持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强化水生生物养护,规范增殖放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出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一)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总结推广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二)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
(二十三)扎实开展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房质量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加强对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隐患整治。
(二十四)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强化智能监控全覆盖,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分类落实村医养老保障、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农民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关爱联系制度,经常探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网络。
六、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 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市县巡察,强化基层监督,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推广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等清单制,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二十七)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完善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二十八)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创建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农村宗教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开展农村交通、消防、自然灾害、食品药品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
七、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二十九)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提高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
(三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三十一)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对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
(三十二)抓好农村改革任务落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制定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三)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鼓励地方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市县给予适当激励,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鼓励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务实管用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加强集中换 届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
(三十四)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推进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
(三十五)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按规定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业内人士认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负荷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趋势下,将促进有“细胞单元”之称的微电网及分布式能源系统迎来较快发展阶段。
尚处于示范和试点阶段
“当前我国微电网的建设还处于示范和试点阶段。”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研究员吴潇雨对记者表示,国内已建的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呈现电压等级低、规模小、元素类型多的基本特征。按应用场景可分为三类:城市微电网、边远地区微电网、海岛微电网,其中,前两类以并网型为主,海岛型则以离网型为主。以偏远地区微电网为例,我国已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的边远地区建设了一批微网工程,主要解决当地的供电问题。
记者梳理发现,自从我国2017年发布《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以来,我国微电网正在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如今已有不少微电网项目投运。去年,江苏电网“低碳临建”示范项目投运,近日额济纳地区“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工程项目已在当地能源局备案……
在众多示范试点项目中,吴潇雨认为,具特色的微电网有三类:一是多能源耦合型微电网。这类微网关注电热冷气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同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天津中新生态城二号能源站综合微电网,项目配置了三联供机组、热泵等多能耦合元件,实现多能供应;二是离网孤岛运行微电网。这类微电网与大电网没有电气连接,需要充分发挥自治特性,完全依靠自身调节能力应对新能源、负荷波动,保障稳定供电,在运行控制上挑战较大,如海南三沙市永兴岛微电网、浙江南麂岛微电网等海岛型微电网;三是以直流组网的微电网。这类微电网拓扑结构中以纯直流方式组网,或以交直流混联组网,能够减少能源转换环节,提升转换效率,如山西芮城县光储直柔微电网、江苏达山岛交直流混联微电网。
不断扩展能源转型内涵外延
记者采访了解到,微网相较大电网具有更灵活的配置和运行方式,使得单一能源利用逐渐向综合能源供给转变,在能源转型的潮流中,微电网正“量体裁衣”的构建不同模式。以江苏电网“低碳临建”示范项目投运为例,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虞城换流站临时建筑区供能,给工程建设全过程、全区域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提供了思路。再例如,石家庄北庄村零碳绿电智能微网项目,通过能源存储与优化配置,实现了微网主供、主网备用的电源结构,能消纳全部新增光伏发电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电网发展与大电网并行不悖,尤其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微电网不断拓展能源转型的内涵与外延。具典型意义的是计划今年6月投运的宁波慈溪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将建成世界电-氢-热-车耦合的±10千伏直流互联系统,可将电、氢、热等能源网络中的生产、存储、消费等环节互联互通,实现绿电制氢、电热氢联供、车网联合互动、离网长周期运行等多功能协同转化与调配。
北极星水力发电网讯: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时,由长江电力运行管理的长江干流三峡、葛洲坝、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共6座梯级水电站全年累计发电量达2628.83亿千瓦时,标志着以三峡电站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创历史纪录,大国重器综合效益进一步得到发挥,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三峡力量。
充分发挥六库联调优势,发电量创历史新高。面对长江上游新建投运水库多、汛末旱涝急转等挑战,长江电力依托自主开发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科学开展六库联合调度,统筹协调梯级电站消落、防洪及蓄水工作,一方水一方水利用,一度电一度电争取。围绕白鹤滩蓄水核心任务安排梯级水库有序消落;秋汛中充分利用乌东德、白鹤滩库容,在保障前提下较计划多拦蓄水量43亿立方米,保障梯级水库防洪、蓄水合理衔接;秋汛后科学制定乌白超蓄水量释放方案,为梯级电站补水增发逾40亿千瓦时,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助力梯级电站全年发出2628.83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2亿吨,为国家清洁能源发展作出显著贡献。
扎实做好接机发电,运营管理机组数量成功破百。长江电力深入践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理念,持续加大乌东德、白鹤滩电站参建工作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先后克服电力外送通道限制、水量不足等不利因素,有力推进世界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并网调试和投产发电工作,按期实现乌东德电站4台机组、白鹤滩电站6台机组的高强度接机发电目标,至此,长江电力在长江干流上运营管理的水轮发电机组成功突破100台,以三峡电站为代表的世界清洁能源走廊为“西电东送”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关键核心能力,保长江安澜护绿水青山。长江电力始终牢记“为长江提供防洪保障”的使命,利用好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水雨情预报精度高达98%,成功应对三峡8场超40000立方米每秒量级洪水,累计拦蓄洪水达172亿立方米,避免了金沙江洪水与川江洪水遭遇叠加,切实保护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区域。与此同时,长江电力持续推进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枯水期,梯级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超340亿立方米,增加中下游航运水深0.9米,改善了长江干流“黄金水道”的通航条件,有效保障了下游春耕以及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累计开展8次生态调度,期间葛洲坝下游鱼类总产卵量超124亿颗,其中四大家鱼产卵规模超84亿颗,推动长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发挥梯级大水电优势,“硬核”保电彰显长电力量。长江电力坚决把服务国家能源保障作为使命,在国家有需求人民有需要的时候,随时顶得上、发得出、稳得住,充分发挥能源保供先锋作用,全年共完成年初“霸王级”寒潮、年中持续高温、年末迎峰度冬等12次保电任务,保供频次和持续时间均创历史新高。充分利用秋汛蓄水蓄能,全年累计节水增发90余亿千瓦时。当前,梯级电站可用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储能约210亿千瓦时,为今冬明春用电高峰期、冬季供暖期、水电枯水期电力保供打下坚实基础,全力守护民生。
当前正值寒潮保电关键时期,长江电力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重要指示精神,在三峡集团的领导下,在长江委和电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持续做好梯级电站调度运营管理,“管”好“护”好大国重器,为能源保供开足马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能源引擎。
新型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是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电网处于新型电力系统泛在互联、智能互动的核心环节,也是电力系统智能化和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目前,南方电网已形成拥有八条交流、十条直流的跨省西电东送大电网,西电东送总能力超过5800万千瓦。南方电网已拥有自主化的大容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大型交直流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技术的实践方面处于地位。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将为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的发展和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支撑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开发与跨省区优化配置
绿色、柔性开放和数字赋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电网消纳高比例新能源的核心枢纽作用将更加显著。白皮书提出建设“合理分区、柔性互联、开放互济”的坚强可靠主网架,研究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同步电网规模,适时通过柔性直流互联技术构建2到4分区电网,提升系统的稳定水平和分区间电力交换能力。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促进大电网柔性互联,促进资源互济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跨省区主干电网+中小型区域电网+配网及微网”的柔性互联形态和数字化调控技术将使电网更加灵活可控,协同助力数字电网成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形态,促进南方区域主网架加快向可靠、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大电网发展,并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纳、推动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推动传统电网向现代化电网形态衍变
近年来,全球输变电技术快速发展,超高海拔输电技术、柔性直流架空输电故障清除技术、新型直流接地技术逐步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无人机运维方式等应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投入应用,国内外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快,大规模复杂混联电网仿真技术取得突破。技术创新作为电网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大容量柔直、多端直流等先进直流输电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未来将持续推动电网物理基础设施升级,同步促进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电网基础设施融合创新。全面感知的数字电网技术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深度融合,展现出现代化电网的显著特征,有力推动传统电网向现代化电网形态衍变。
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助推电网公司的价值链整合和服务转型
在现代电网整体业务布局下,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有助于巩固电网直流建设、运维主体地位,推动实现直流资源整合,建立协同的直流建设、运维体系。在建设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同时,直流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优势将向产业价值链延伸,整合上下游资源,在供给与需求、技术与市场整合中培育新动能、新业态。另外,基于主网架优化配置清洁能源资源的基础优势,以及跨省(区)电网技术密集等特点,通过特高压柔直电网构建与利益相关方的多层次、多样化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平台,实现业务和服务增值,提升能源生态整体价值。
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点,系统调节资源需求大,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系统呈现高度电力电子化特征,也对直流输电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输电网中电力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导致大量谐波注入输电网,主网谐波谐振风险开始凸显。近年来,南方电网已发生多起谐波及谐振事件,严重影响主网架的稳定运行。2021年3月16日,南方电网公司印发了《南方电网公司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的稳定运行控制、超远距离跨区域大容量特高压直流输电等研究。同时,成立了交直流串并联复杂大电网规划与运行科研团队,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电网分析与优化、电网稳定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双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建模、分析与控制研究,新能源接入换流器的振荡规律与控制理论研究,特高压换流站近区谐波超标风险及交流系统网架特性变化预测研究等。
面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南方电网公司将整合优势资源,基于特高压柔性直流电网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全力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全面彰显主网架减碳枢纽和功能平台作用,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输电通道利用水平。
(作者韦晓星 为超高压公司检修试验中心高电压技术部过电压研究组副组长)
12月1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新增近290吉瓦,预计今年新装机容量将创下历史新高,但仍“远低于”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水平。
《报告》称,中国将成为未来几年可再生能源产能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欧洲、美国和印度紧随其后。从更大的角度来看,IEA表示,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95%左右”。
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但仍不乐观
《报告》预测,到202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跃升至4800吉瓦以上,比2020年的水平增长60%以上,并且预计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95%。
《报告》中提到,2021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接近290吉瓦,并预计今年新装机容量将创下历史新高。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化石燃料和核能的总和。
“我们已经上调了一年前的预测,因为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各国宣布了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国家能源署在《报告》中表示。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高企,给可再生能源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也使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
不过法提赫·比罗尔称,尽管今年可再生能源行业显著增长,但同时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也出现大幅反弹,因而带动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幅创历史第二高。
另外,可再生能源增长还受到一系列政策不确定和落实问题的挑战,包括项目许可、电网一体化融资以及社会接受度等问题。
《报告》表明,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投资成本带来了上行压力,而某些市场的原材料供应和电价上涨在短期内给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当谈到净零目标时,情况可能更具挑战性。尽管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加“在未来五年内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但这不足以满足国际能源署之前预测“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
《报告》显示,即使是国际能源署的“加速案例”,即政府应对与监管、政策和实施相关的挑战,也是不够的。
《报告》称:“2021—2026年IEA净零情景下的年度产能增长需要比我们加速的情况下快80%,这意味着政府不仅需要应对政策和实施挑战,还需要提高其雄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表现优良
为应对全球变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凸显了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决心。太阳能以其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显著优势,成为发展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国际能源署还表示,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正在推动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预计到2026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吉瓦,比目标日期提前四年。
另一大排放国印度预计到2026年,其新增可再生电力装机量将增加一倍。
国际能源署称,中国将成为未来几年可再生能源产能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不同区域来看,根据《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所有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增速都将超过2015年至2020年这一时间段,同时,中国、印度、美国和欧洲将是全球排名前四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未来五年内,上述四大市场的新增装机预计将占到全球的80%以上。
《报告》预测,到2026年,中国风电与光伏装机总量有望超过12亿千瓦,这也将提前4年达成中国制定的风光装机目标。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将持续发挥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中的优势,快速的可再生能源扩张将有助于中国达成降碳目标。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结出累累硕果。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达到10.02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5%,比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和3534万千瓦。
比罗尔说:“中国继续展示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力量,可再生能源的扩张表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可能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各国仍需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尽管2021年的新增发电量创纪录,2021—2026年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预计将比2015-2020年增加50%,但如果世界仍希望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该行业需要更快地部署太阳能、风能和所有其他可再生能源。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表示:“总体而言,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预测仍远低于净零情景所需的水平。与我们在主要案例预测中看到的情况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未来五年的平均年新增量需要翻一番。”
但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也指出,政府需要解决四个主要障碍来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对于发达经济体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项目,许可和并网方面的各种挑战导致政府拍卖中授予的容量低于计划。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断断续续的政策、电网可用性的缺乏以及承购商财务状况的风险正在损害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融资利率上升。对于缺乏有针对性、灵活性政策支持是所有国家的一个问题。此外,风电和水电项目的社会接受度面临挑战,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迟或取消计划中的项目。
可再生能源仅占政府清洁能源经济复苏支出的11%。《报告》认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公共支出可以调动超过4000亿美元的总投资。如果实施适当的扶持政策和监管框架,截至2026年,可以新增近400吉瓦的额外可再生能源项目,相当于中东的全部装机容量。
国际能源署建议,为了使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各国政府不仅需要解决当前的政策和实施挑战,还需要提高对所有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雄心。政府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竞争势头,但他们还必须大力加强对消纳可再生电力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业和交通领域使用的政策。政府还应考虑将更多的经济复苏支出用于可再生能源,同时制定政策和法规,以更好地调动私人资本。
原标题:中国将成为未来几年可再生能源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11个,其中综合应用类城市8个(北京、南京、武汉、三亚、重庆、长春、合肥、济南),重卡特色类3个(宜宾、唐山、包头)。
《通知》对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组织实施;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切实保障换电站、换电车辆运行;三是强化政策落实、模式探索、创新支持,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于今年4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城市申报和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基础上,经形式审查、专家材料评审、视频答辩评审,综合确定了此次试点城市名单。